最後更新時間: 2025 年 07 月 17 日

你的職涯圖什麼?——工作與生活平衡:現代職涯的幸福感

前言
「你最近過得好嗎?」「最近工作很忙,沒什麼時間休息。」
這句對話,是不是很熟悉?在台灣甚至全球,許多人都覺得「忙」是常態,甚至以忙碌為榮。
但你有沒有想過:職涯的成功,真的只能靠犧牲生活來換取嗎?
現代職場強調效率、績效、成長,但同時也越來越重視「工作與生活平衡」(Work-Life Balance)。
幸福感,不再只是薪水多、職位高,而是能否在努力工作的同時,保有健康、家庭、興趣與自我實現。
本篇將帶你認識現代職涯的幸福新定義,拆解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實用策略,並提供具體行動練習,協助你打造可持續、快樂且有意義的職涯人生。
為什麼「工作與生活平衡」是現代職涯的關鍵?
1. 長期高壓,容易導致身心耗損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研究,長期過勞會導致慢性疾病、心理壓力、甚至提早離職。
許多人在拼命工作幾年後,發現健康亮紅燈、親密關係疏離,甚至產生職業倦怠(Burnout)。但是事實上,在面對職業倦怠的議題當中,更多的因素是來自於“不瞭解自己的天賦”以及“不懂得如何說不”所造成的。這是整體當中最核心與根本的狀態。所以,如何瞭解自己,不過分耗能,其實是每個職涯發展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。
2. 科技進步讓「下班」與「休息」界線模糊
遠距工作、手機、即時通訊讓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工作,但也更難真正休息。
如果沒有意識地劃分界線,工作會無限延伸,生活品質大打折扣。
之前在大陸工作的時候,有一年微信剛剛開始興起,當時,我們就曾經有討論過,我們如何可以不讓這種通訊軟體變成我們工作的核心,應該還是要回到電子郵件、電話、或者親自面對面會議,避免完全影響到我們自己的生活,當時,我的總經理有提到,在這個大環境當中,除非大家都不用微信,否則這件事情就無法避免。
到後來,因為新冠肺炎的興起,所有客戶都開始使用遠距辦公,這種上下班的邊際就更是模糊,我還記得曾經有一次,我是左耳右耳各帶不同的耳機參與會議討論。所以這種科技進步的確讓每個人的休息邊界更加模糊。
3. 幸福感來自多元面向
薪資、成就只是幸福的一部分。
真正的幸福感,還包括健康、家庭、友誼、興趣、心靈成長等。
如果只追求單一面向,其他面向失衡,長期下來反而得不償失。
事實上,這個道理人人都懂,但是又有多少人願意去取捨平衡呢?不過,這個理念想法,也的確在新冠肺炎流行過後,更深刻的獲得認同,特別是年輕世代。所以這其實也讓不同世代的管理方式產生很大的歧異。在老一輩(或者是我這一代),其實還是很多人會抱持著工作為重的心態,覺得趁年輕好好做,日後才來享受退休的生活。但是,年輕一代的觀念就很大的不同了,很多年輕人做事往往很重視“感覺”,感覺到了,願意為公司多多付出,但是一旦感覺不對了,可能就會想著換下一份工作。甚至還有很多人抱持著,做一份工賺到一些錢之後,就趕緊體驗不同生活,等到沒有錢了,在回來繼續工作。
這也驗證所謂的幸福感來自多元面向的證明。
現代「幸福職涯」的新定義
1. 可持續的成長
不是燃燒自己換取短暫爆發,而是找到能長期發展、身心健康的節奏。
真正的高手懂得適時休息、調整步伐,讓自己走得更遠。
2. 全人發展
職涯只是人生的一部分。
健康、家庭、興趣、學習、社會參與,都是人生重要的拼圖。
能夠在各面向取得平衡,才是真正的全人發展。
3. 自我實現與內在滿足
除了外在成就(薪資、職位),更重視內在滿足(意義感、成就感、價值觀實踐)。
當工作能結合個人價值與熱情,幸福感自然提升。
如何打造工作與生活的平衡?
1. 釐清你的「人生優先順序」
不同人生階段,優先順序會改變。
剛畢業時可能重視學習與成長,成家後可能更重視家庭與健康。
請問自己:
- 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麼?(成長、收入、健康、家庭、興趣、意義……)
- 哪些事情是你「一定要」保留的?
- 哪些事情可以適度調整或放下?
2. 設定明確的「界線」
- 明確規定下班時間、假日不處理公事。
- 給自己設定「無手機時段」(如晚餐、睡前、家庭時間)。
- 遇到緊急工作時,與家人溝通、協調,避免長期犧牲私人時間。
3. 善用時間管理工具
- 利用行事曆、待辦清單(如Google Calendar、Notion、Trello)規劃工作與生活。
- 把重要的私人時間(運動、陪家人、學習、休閒)也排進行程表。之前有買了一堂Jeff Su 的打造一站式人生控制中心|Notion Command Center 裡面就有提到一個概念,即便只是陪家人,也可以是當作每天必須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,這個就很顛覆我自己以前的觀念了。
- 採用番茄鐘(Pomodoro)、時間區塊法(Time Blocking)等技巧,提高工作效率,爭取更多休息時間。
4. 學會「說不」
- 不必每件事都自己扛,適時拒絕不合理的加班或額外任務。
- 學會授權、分工、求助,讓自己有喘息空間。
- 拒絕不是懶惰,而是對自己與他人負責。
5. 保留「自我充電」的時間
- 每週至少安排1-2次運動、閱讀、興趣或休閒活動,讓身心充電。
- 偶爾安排小旅行、聚會,跳脫日常壓力。
- 給自己「放空」的空間,思考人生、整理情緒。
6. 主動與家人、朋友溝通
- 讓家人了解你的工作狀態,取得支持與諒解。
- 主動安排家庭活動、朋友聚會,維繫情感連結。
- 家人的陪伴與支持,是你面對職場挑戰的重要後盾。
數位時代的平衡挑戰與對策
1. 遠距工作、彈性工時的新挑戰
- 優點:省去通勤、時間彈性、可兼顧家庭。
- 挑戰: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、容易過勞、缺乏社交互動。
對策:
- 明確規劃工作空間與時間,下班後關閉工作通知。
- 主動安排線上或實體社交活動,避免孤單感。
- 定期自我檢查身心狀況,必要時尋求協助。
2. 社群媒體與FOMO(錯失恐懼症)
- 看著別人「光鮮亮麗」的生活,容易產生焦慮與比較心態。
- 長時間滑手機,無形中佔據了休息與陪伴家人的時間。
對策:
- 限定每天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。
- 關注自己的生活節奏與目標,不必過度比較。
- 多參與現實生活的活動,提升真實連結。
幸福感的自我檢視與提升方法
1. 定期幸福感自我檢查
每季或每半年,問自己:
- 我對目前的生活滿意嗎?
- 工作、健康、家庭、興趣、心靈,各面向的滿意度如何(1-10分)?
- 哪個面向最需要加強?我可以做什麼改善?
2. 培養正向情緒與感恩習慣
- 每天寫下三件感謝的事,提升幸福感。
- 學會欣賞自己的努力與成就,不只看不足。
3. 投資健康與關係
- 健康是幸福的基礎,定期運動、健康飲食、充足睡眠。
- 經營親密關係,主動表達關心與愛。
- 真誠的友誼與家人支持,是面對壓力的最佳緩衝。
4. 尋找工作中的意義感
- 思考你的工作如何影響他人、創造價值。
- 主動參與有意義的專案,或嘗試志工、公益活動。
- 意義感能提升工作的滿意度與幸福感。
自我行動練習
- 畫出你的「人生圓餅圖」
- 把生活分成工作、健康、家庭、興趣、學習、社交等面向,評估各自比例與滿意度。
- 設定每週「生活優先時段」
- 固定安排運動、家庭、朋友、興趣等時間,不被工作侵佔。
- 每月進行一次幸福感自我檢查
- 寫下本月最開心、最感謝的三件事,檢視生活是否平衡。
- 學會說「不」的練習
- 當遇到不合理加班或額外任務時,勇敢表達你的界線。
- 與家人、朋友主動溝通
- 分享你的工作狀態與生活需求,爭取理解與支持。
總結
工作與生活的平衡,不是追求「完美」,而是找到最適合你的人生節奏。
幸福的職涯,不是燃燒自己,而是懂得照顧身心、經營關係、追求意義。
當你能在努力與休息之間找到平衡點,就能走得更長遠、更快樂,也更有力量面對未來的挑戰。
下一篇將聚焦「面對挫折與低潮:職涯韌性養成」——教你如何在遇到職場瓶頸、失敗與低潮時,培養心理韌性,轉化危機為成長動力。敬請期待!
- 如果你想要瞭解人類圖BG5與職涯發展的關係,可以參考以下文章
#職涯 #職涯圖什麼 #career #careerdevelop #人類圖 #人類圖BG5 #humandesign #bg5